造纸企业生物质燃料燃烧产生的CO₂不计入直接排放,但化石燃料掺烧部分需按比例拆分。碳酸盐辅料分解产生的排放需通过物料含碳量及转化率计算,避免重复计量。
民航企业需按航班架次统计航空煤油消耗量,基于燃油密度与排放因子计算航段碳排放。地面辅助设备用油纳入固定源排放,间接排放仅计算外购电力部分。
交通(港口)企业需对岸桥、场桥等大型设备建立独立电表系统,区分生产与辅助作业能耗。拖轮燃油消耗按航次记录,外购热力仅统计蒸汽锅炉用能部分。
新规要求企业每批次燃料到货时检测碳含量和低位发热量,排放单元层级数据需每班次抽样。燃煤检测须与使用量计量点一致,若不一致需进行数据转换并记录转换公式,确保数据准确性。
文件强调,企业需自行审核CCER、PHCER及S-GDEA的合规性,若因项目不符合条件导致履约失败或损失,相关法律责任由企业承担。主管部门建议企业建立内部核查机制降低风险。
控排企业需在2025年7月10日前向省生态环境厅提交书面申请函,详细列明企业信息、排放情况及抵消量,并同步在CCER、PHCER及配额注册登记系统发起线上操作。申请材料需包含项目备案号、减排量时间等关键数据。
3月24日,广州发布了10个“广州市绿色金融创新实践示范基地”(以下简称“示范基地”)。据悉,该批基地由广州市绿色金融协会发起推荐和评选,覆盖广州花都、黄埔、南沙、海珠、天河、增城、从化等多个区,是广州首批“绿色金融创新实践示范基地”,同时也是全国首个示范基地做法。
篡改检测报告、虚报煤质数据等行为,除最高处200万元罚款外,案件将移送公安机关。生态环境厅与司法厅建立碳排放欺诈案件联合督办制度。
省生态环境厅公示首批兼容的碳排放监测系统,要求数据采集频率不低于15分钟/次,支持与省级平台API直连。企业自建系统需通过信息安全三级等保认证。
纺织企业需测定染整工序中碳酸钠等含碳辅料的消耗量,按分子式折算CO₂排放量。废弃布料焚烧产生的碳排放纳入固废处理环节,需提供第三方处置协议作为依据。
对查实虚报、瞒报的企业,其问题数据项将按该行业最高排放强度重新计算,涉及碳排放量10万吨以上的错误将依法移送生态环境执法部门。
年排放超50万吨的石化、电力企业首批试点安装烟气CO₂浓度及流速在线监测仪,数据实时上传省级平台。直接测量法数据可替代计算法,但设备需每季度校准。